近日,有兩則新聞先后傳遍朋友圈,一條是寧夏、新疆等地水泥企業執行新一輪的錯峰停產計劃,另一條則是央行和銀保監會今年以來首次出臺專門性文件“樓市金融十六條”。
這兩則新聞看似毫無聯系,實則暗示著:房地產市場已經深陷泥潭。作為房地產產業鏈下游,中央空調行業也深受影響。筆者認為,中央空調家裝零售市場“慢”增長是大勢所趨,高端產品在銷量中的占比將穩步提升,未來的零售商構成將日趨精銳化。
房地產市場“溫水化”,中央空調市場低增長
如果把2015年-2016年的中國房地產市場熱度看作是100℃“沸水”,那么2021年~2022年的房地產市場只能是50℃左右“溫水”。從2016年-2021年全國住宅開發投資增速來看,2019年~2021年進入下滑通道,直到降低到了2021年的6.44%。與之對應的,中國中央空調市場零售市場增長率在這一個時間段下行亦極為明顯,幾乎保持著相同的軌跡?;蛟S是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,當前的全國住宅市場增速放緩已是大勢所趨,而中央空調零售市場的也已經進入低增長狀態。
那么,家裝零售市場是否毫無前途可言?答案顯然是否定的。因為土地財政收入是全國各省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,有13個省份的依賴度超過50%,地方政府需要房地產市場穩健發展。因此,自2021年以來的房價下跌態勢并不會持續太久,但是暫時也不會出現暴漲,而是短期內處于橫盤陰跌狀態,這對中央空調零售商而言無疑是溫水煮青蛙。
2016年-2021年中國中央空調零售市場增長率
經銷商退出“常態化”,走向集成化是未來趨勢
房地產市場的冷清狀態,成交量的持續萎靡,首當其沖受到影響的便是零售商。以杭州市為例,據V客暖通網最新調研數據顯示,在2016年全市的暖通空調經銷商數量超過3200家,可到了2022年10月,經銷商數量已銳減至1500家左右。
究其原因,主要有兩點:其一,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三年,房地產市場萎靡不振,成交量萎靡不振,僧多粥少的局面讓一些資金實力弱的零售商堅持不住,果斷選擇壯士斷腕;其二,精裝修覆蓋率大幅提升,毛坯房數量大幅減少。數據顯示,杭州市新交房的精裝修率從2019年的53.1%逐步上升到2021年的64.6%,房源均價從1萬+到7萬+都有,跨度比較大。
但是,即便住宅成交市場形勢嚴峻,富裕階層的購房卻依然旺盛。根據監測重點20城來看,2022年1-9月,90-120㎡面積段成交占比為43.3%,較去年下降2個百分點,仍穩居成交主力。60-90㎡小面積段成交占比為15%,較2021年下降1.9個百分點。剛性剛改產品需求占比面臨縮減,改善性市場正在崛起。
換句話講,以前家裝零售市場的繁榮是依靠剛需來支撐,現在泡沫被擠掉了,富裕階層漸漸成為家裝市場的關鍵,因此產品解決方案向“集成化”發展正成為主流。例如,“冷暖風水智”解決方案、五恒、六恒系統等正成為主要品牌廠家主推的方案,90后客戶的需求也需要這樣全方位的方案。
(注:20城包括北京、廣州、深圳、上海、杭州、常州、合肥、惠州、濟南、南京、南通、青島、紹興、蘇州、溫州、武漢、徐州、長春、長沙、鄭州)
家裝零售商精銳化,拉高客單值才是王道
短期內,新房以及二手房成交量的驟降必然會加劇市場競爭,而在改善型住房成為市場主力結構的當下,零售商又該如何去求得發展呢?筆者以為主要包含兩個方面:其一,業務向集成化上走,拉高客單值;其二,全力打造個人IP。
業務向集成化走。目前,通過門店的數字化營銷提高經營效率,打通線上線下渠道,為消費者提供豐富的產品選擇,包括中央空調、新風、凈水、地暖、智能家居等產品是大勢所趨。品牌廠家與零售商聯手建立數字化服務平臺,為客戶提供產品、物流、安裝、售后等多種形式的服務內容已經成為主流,拉高客單值已成為營銷主流。
全力打造個人IP。在全民抖音的時代,短視頻已經是家裝零售必須的內容,越來越多的零售商開啟個人抖音號,通過講解產品以及戶型方案的特點,即便在疫情期間也是開單不斷。筆者認為,當90后客戶成為主流,零售方式可能會從“零售商找客戶”向“客戶找零售商”轉變,現在已經有很多資深零售商通過抖音日常短視頻來引流、開單。
水不可能一直沸騰,常溫才是常態。雖然有種種政策加持,但在需求端萎靡不振的狀態下,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是必然的。對于家裝零售商而言,所能做的只有一點;不斷提升自己在區域內的綜合實力。